专家: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日

更新时间:[2011-11-10]  阅读:1355次

   我国汽车业应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,强化技术研发投入,特别是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,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,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,实现汽车、人、环境、社会的和谐统一。这是8日在沈阳举行的“宝马中经智库全国行”论坛上专家们谈到的。
    据了解,我国加入W TO10年来,汽车工业发展迅猛,2010年汽车产量达到1800万辆,占世界总产量的23.5%。从2009年开始,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两年超过美国,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。
    专家们认为,汽车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,在推进工业文明、拉动消费、促进就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。目前汽车工业税收占总税收的13%,占GDP的6.18%。  
   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,虽然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猛,但目前汽车保有量不足1亿辆,每千人拥有汽车不足百辆,与美国每千人拥有汽车780辆、欧洲每千人拥有汽车600辆相比,还有很大差距。“我国汽车工业不可能一味高速度发展下去,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,平衡好汽车工业发展与经济发展、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的关系”。潘家华说。
    据专家介绍,2010年,我国石油消耗3.5亿吨,汽车消耗占63%,2010年进口的2.48亿吨石油基本上让汽车“喝”掉了。而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多达83.3亿吨,远高于美国居世界第一位。因此汽车面临污染控制的严峻挑战,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是今后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。
    “发展新能源汽车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上,不能用“网络人”、“投资人”的心态,争相投资并不成熟的新兴产业,以避免巨大的浪费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说。
    金碚认为,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最缺少的是耐心,宝马公司百年打造一个品牌,而我们在现有基础和水平上扩大投资,用“网络人”的心态去看待实体经济,甚至有些迫不急待,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。网络的发展是爆发式的,实体经济却不能这样,特别是汽车产业要做扎实才行。事实上,新能源汽车转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目前有很多路要走,只有在技术上取得突破,把技术转化成商品了,才能慢慢推向市场。
    潘家华认为,新能源汽车现在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条件,发展应循序渐进,避免大干快上的“大跃进”。现在应大规模搞技术研发,提高核心竞争力。不然,即使做成新能源汽车,到头来只能是个摆设。
    金碚说,汽车化社会遇到的问题是人类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。在新的挑战面前,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新能源汽车,我们努力了十几年,要耐心往前走,取得核心技术是关键。
    汽车企业要妥善处理好汽车与环境、汽车与经济、汽车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,追求汽车、人、环境和社会和谐统一。
    专家们认为,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发展,在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。其次规划要搞好,交通拥堵并不全是因为汽车多,规划有问题也会带来拥堵,比如北京汽车保有量远远低于香港,香港却不堵车。原因是北京市大院多,各部门、单位圈成一个个院子,相当于把“毛细血管堵塞”,而香港的房子周围都能走车。
    沈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洪涛说,我国汽车站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必须要有前瞻性,既考虑需求,也要保护环境;既考虑对经济的拉动,也要兼顾社会性。因此,地方政府在上项目时要综合考虑,严格把关,对节能、环保的评估就显得异常重要。